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質量發展綱要(2011-2020年)》、徐州市政府《關于開展質量強市活動的實施意見》,徐州市委、市政府啟動培育千百億企業(集團)的部署,加快推進經濟轉型升級,全面提升徐州市工業企業質量總體水平,徐州質量技術監督局按照工作部署和上級領導要求,全面完成了市屬34家重點工業企業的質量競爭力測評工作。2013年10月15日徐州市重點工業企業質量競爭力報告發布會暨《淮海質量大講堂》在徐州舉行,本次活動由徐州質量技術監督局主辦,海德國際集團提供技術支持。卡特彼勒(徐州)有限公司、徐工集團、江蘇中煙工業有限公司徐州卷煙廠、徐州維維集團等全市110家大中型企業代表參加了發布和質量大講堂活動。
一、為企業把脈 為發展獻策
企業質量競爭力是企業快速發展的核心,此次徐州市重點工業企業質量競爭力綜合測評報告發布集中了徐州市9個區域和9個行業的34家重點工業企業的測評結果。測評結果是由中國海德國際集團和中國礦業大學20余名質量管理專家,對每個企業進行現場測評與指導,就企業的質量管理現狀進行評估和“會診”并形成綜合測評報告1份、地區測評報告9份、行業測評報告8份、企業測評報告34份,共52份測評報告。通過測評,促進政府科學指導并扶持企業改進提高。通過測評,找出了工作中的可取之處,在徐州范圍內推廣一些好的做法,同時也看到了徐州市與其他區域比較的差距。尋找國內外標桿進行學習和趕超。通過測評,能夠使政府各職能部門、行業協會、企業等層面更好的幫助企業進行改進,幫助企業整體提升質量水平、企業綜合管理水平提升,從而提升企業競爭力。通過測評,促進了政府科學指導并扶持企業改進提高。
王海山董事長做專題發言
海德國際集團是以投資、認證、咨詢、培訓和工程技術服務為主要業務的綜合企業集團,服務客戶過萬家企業,多年來與國家行業主管部門、地方政府和行業協會開展合作,開展行業管理測評和技術幫扶工作。從2010年起,海德集團已連續三年發布了《中國企業管理成熟度(競爭力發展指數)OPI報告》。
與會領導合影
本次測評采用的“競爭力發展指數(組織管理成熟度)測評”(Organization Performance Inventory)工具,是海德集團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管理成熟度測評系統。系統集中了中國境內包括聯想、寶鋼、徐工集團、卡特彼勒、濰柴、中建集團等大型企業,積累了800余家企業經營管理數據,以行業標桿企業作為組織經營管理水平參照依據的評價方法,關注企業管理的領導、戰略、顧客與市場、資源、過程、測量分析與改進、經營結果7個部分,分為23個評分項。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式,充分考慮企業內部各個要素的運作過程和最終結果兩種形態。通過對企業的管理水平進行定量分析,做出真實、客觀、公正的綜合評判,幫助企業從各個維度發現影響組織績效的關鍵問題,便于企業及時進行有針對性的改進,不斷提升管理水平。
2013年起,為服務淮海經濟區發展,徐州市政府、質量技術監督局圍繞各類企業質量提升需求,還聯合中國海德國際集團等技術企業、高等院校的專家學者等各方面資源,將定期開展“徐州經濟區淮海質量大講堂”活動。打造成為區域、行業和不同經營質量的企業提供經驗交流的平臺、產學研結合的平臺、先進管理理念及方法學習和掌握的平臺、企業經營管理提升所需資源提供和整合的平臺。
二、營造企業質量文化范圍,提升企業競爭力
質量文化是企業和組織在長期的生產和經營過程中領導與全體員工所共同形成有別于其他企業和組織的質量意識、精神、戰略、方針、規范、形象、行為準則、價值取向和工作習慣其核心是企業全員自覺遵守的質量價值觀。企業質量文化建設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需要領導重視、規范管理、全員參與以及不斷創新和激勵引導。
通過開展質量競爭力測評,專家建議對于追求卓越的企業,需進一步完善質量管理體系、進一步學習貫徹卓越績效評價準則、完善和改進質量競爭力提升方案和不斷擴大技術創新和品牌優勢四個方面進行持續提升;對于優秀的企業,應以ISO9000系列標準為重點,提升質量管理水平、樹立綜合的,單項的標桿,制定趕超方案并努力實施、定期進行質量競爭力測評,發現問題及時整改和積極踐行卓越績效評價標準四個方面進行改進提升;對于成長型企業,應從加大人才引進和培養力度,建立企業發展所需的人才隊伍、認真貫徹質量管理基礎標準,建立健全質量管理機制、采取有效措施,突破質量管理瓶頸和積極宣貫卓越績效評價標準四個方面進行改進和學習。
通過開展質量競爭力測評,以專業的視角、科學、系統的評測,幫扶重點工業了解企業質量管理狀況,查找影響企業發展的質量管理問題,探求質量進步與企業發展的內在規律,為政府及各部門質量決策提供參考,為企業提升質量水平和促進科學發展提供指導,有利于培育具有國際、國內競爭力的企業集團,促進地方經濟社會轉型發展、健康發展、和諧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海德集團董事長王海山認為,通過測評可以看出,徐州質量強市工作走在了領先行列:產業發展重點突出,質量強企活動深入開展,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名牌推進力度有序加大,質量文化氛圍逐步形成,組織治理較為完善,市場應變能力較強,基礎設施水平領先,部分企業的質量競爭力水平屬國內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