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视频丝袜在线观看一区|国产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亚洲无码午夜福利|青草主播在线白浆

專家團隊/Expert team
管理視窗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專家團隊 » 管理視窗

企業社會責任

時間:2013-12-14 10:34:00   發布者:   瀏覽次數:3345

近年來社會責任越來越受到重視,“利益相關方、可持續發展、社會責任報告、社會責任標準、社會責任管理”等一系列圍繞社會責任而產生的詞匯不斷沖擊著人們的視覺和聽覺。社會責任從哪來?是什么?有什么用?這一系列問題,激發了人們產生揭開社會責任神秘面紗、一探究竟的興趣。本文從企業社會責任起源與發展、企業社會責任的基本概念、理解社會責任的維度三個方面介紹企業社會責任基礎知識,希望能夠讓讀者對企業社會責任有一個基本的認識。

 

一、企業社會責任起源與發展

1. 企業社會責任的思想根源

企業社會責任并不完全是一個新事物,在幾千年前的東西方思想中就能找到其淵源。在西方,著作、宗教的經文中都不乏對商業道德問題的討論,這些早期思想不僅滲透于西方文化中,一些具體的實踐也反映了企業社會責任思想的悠久根源,如表4-1所示。

在東方,人們向來用倫理道德來考察、處理、評價一切問題。它以儒家為基礎,同時吸收道家、法家、兵家等諸家治國治人之道,以“重義輕利”的價值取向為主流,涉及經濟活動的各個方面,包含著廣泛的對商人倫理道德的規范,如表4-2所示。

2. 企業社會責任的發展

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第一次企業的并購浪潮使現代企業得以快速發展,企業的專業化管理程度越來越高,規模越來越大,影響力也越來越大,這引發了人們對社會責任的思考。從企業社會責任概念的提出到現在,一般可以劃分為3個階段。

第一階段:企業社會責任存在爭議階段(20世紀20年代至60年代)

現代企業中管理者權限的急劇膨脹給企業利益相關方帶來了損害,出于對這一問題的擔憂,催生了現代企業社會責任思想。不少學者提出社會責任相關概念或理論,希望企業承擔社會責任,但也有部分經濟學家認為企業應以追求利潤******化為目標。對于企業是否應該履行社會責任,業界存在較大爭議。

◎1923年,謝爾頓在《管理的哲學》一書中,提到企業社會責任命題,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有道德因素在內。

◎1953年,鮑恩在其著作《企業的社會責任》中給出企業社會責任的明確定義,正式提出企業及其經營者必須承擔社會責任的觀點,開創了社會責任研究的領域,隨后出現各種有關社會責任不同的觀點。

◎1962年,美國著名經濟法學教授曼恩認為,他不反對管理者個人要做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公民,但要提升到公司社會責任的高度,會改變自由經濟的基礎。

◎1962年,弗里德曼在《資本主義與自由》一書中認為,企業有且僅有一個社會責任——利用資源并從事經營活動以增加利潤。

第二階段:企業社會責任逐步達成共識階段(20世紀70年代至20世紀末)

戰后經濟快速發展帶來了日益嚴重的環境、社會等方面的問題,使企業社會責任真正進入人們的視野,歐美企業界對于企業要履行社會責任基本達成了共識,提出來一系列與社會責任相關的理論和概念。其中被廣泛接受的包括“三重底線”理論、“金字塔”理論、“三個中心圈”概念、“利益相關方”理論。

第三階段:企業社會責任在全球化發展階段(2000年以來)

CSR的全球化發展,全球企業通過履行社會責任追求可持續發展。

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企業社會責任隨著全球供應鏈由歐美向發展中國家傳遞,聯合國、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適時地提出了適合全球發展的企業社會責任概念,企業要履行社會責任在全球范圍內達成了共識。

 

二、企業社會責任的基本概念

1. 企業社會責任

近年來國際社會不同機構和組織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定義多達37個。目前ISO26000中的社會責任的定義被廣為接受。

社會責任是指組織通過透明和符合良好道德行為要求的行為,為其決策和活動對社會和環境的影響而承擔的責任。這些行為:致力于可持續發展,包括健康和社會福利;考慮利益相關方的期望;遵守適用的法律,并與國際行為規范相一致;全面融入組織并在其關系中得到踐行。

2. 利益相關方

1984年,弗里曼首次提出利益相關方理論,即任何可能受到公司決策與活動的影響,或可能影響公司決策與活動的各利益個體或群體,如政府、非政府組織、社區、股東、員工等。在影響和利益相互關聯的世界中,公司的任何活動都會對周圍產生影響,而周圍的反應也影響著公司的經營行為,這個“周圍”就是公司的“利益相關方”。公司與利益相關方相互之間的影響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負面的。作為負責任的公司,需要識別誰是公司的利益相關方,利益相關方有什么期望,公司運營會給利益相關方帶來怎樣的影響。公司應該加強與利益相關方的溝通,減輕或避免對利益相關方的負面影響。

3. 可持續發展

1972年,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概念在聯合國人類環境研討會首次被證實討論,是指既滿足現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的發展。

可持續發展理念中,不僅包括經濟,也包括環境和社會,還關注高品質生活、健康、繁榮等目標與社會公正的協調,以及維護地球支撐生物多樣性的能力。這些與企業社會責任的內容是相互依存、相輔相成的。企業社會責任與可持續發展是兩個相互關聯的概念,其方向都是解決經濟、社會和環境協調發展問題。企業通過對利益相關方負責任的行為,實現和環境、社會共同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4. 企業社會責任管理

企業社會責任管理是指將社會責任和可持續發展理念融入企業決策和生產經營全過程,用社會責任的理念梳理企業的使命、愿景和價值觀,審視企業發展戰略、經營模式和業務流程,將企業對利益相關方的責任納入管理系統。

企業社會責任管理要求企業把社會責任和可持續發展理念融入到企業文化、企業使命和企業的核心價值觀中,融入運營的全過程,融入每個管理職能中,以提升企業經營理念,轉變企業經營管理方式,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促進企業與社會的共同發展。

5. 企業社會責任標準

企業社會責任標準是指企業履行社會責任過程中需要遵守的原則或規則。重點關注涉及核心議題的社會責任工作開展情況,應全面、清晰、實用和準確。企業社會責任標準包括可統計的定量指標,以及描述觀點、趨勢、條件或狀況的定性指標。從重要性來看,企業社會責任標準可分為反映公司社會責任關鍵績效的核心指標,反映具有行業普遍性社會責任實踐特征的一般指標,以及體現企業社會責任工作特色的補充指標。

6. 社會責任報告

社會責任報告是指組織就其決策和活動產生的經濟、社會和環境影響所進行的系統性信息披露,是組織與利益相關方進行全面溝通交流的重要過程和載體,也是組織履行社會責任理念、行動、績效和未來計劃的綜合反映。社會責任報告是企業滿足利益相關方需求的白皮書,也是提升利益相關方認知的工具。

 

三、理解社會責任的維度

1. “三重底線”理論模型

1997年,英國學者約翰•埃爾金頓(John Elkington)提出了企業的行為應遵守“三重底線”:企業的行為不僅要考慮經濟底線,還應當考慮社會底線與環境底線。企業必須分析自身行為,考慮所有利益相關方的需求,盡可能減少其活動帶來的危害,同時創造經濟、社會和環境價值,如圖4-1所示。

2. “金字塔”理論模型

1991年,美國學者卡羅爾(Archie Carroll)提出“金字塔”理論。卡羅爾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是指特定時期,社會對企業所寄托的經濟、法律、倫理和企業自行裁量(慈善)的期望,如圖4-2 所示。

3. 責任層次理論

根據滿足利益相關方期望和需求的層次不同,責任可以分為必盡責任、應盡責任與愿盡責任。其中必盡責任是企業必須要履行的責任,包括企業的經濟責任和法律責任。首先,企業要實現不虧損,否則企業將無法持久運營。然后企業的管理和經營行為要符合法律法規的要求,履行遵循法律法規的責任,當這種責任沒有得到履行的時候,企業就會受到法律或行政處罰。

應盡責任是企業應該要履行的責任,指法律法規沒有明確規范,但企業運營所在的區域社會(企業的利益相關方)期望企業要履行的責任,高于必盡責任。這種責任沒有得到履行的時候,企業就會受到社會輿論和道德的譴責或質詢。

愿盡責任是企業自愿要履行的責任。即:沒有法律法規約束,也沒有道德規范和社會期望,是一種企業自行決定的責任,而且這種自行決定的責任,當企業不去做的時候是不會遭到任何處罰和質詢的。愿盡責任高于應盡責任。企業履行愿盡責任可以使企業獲得美譽度,有助于企業實現差異化競爭優勢。